第一三六章 新的演绎(2/2)

而后面雪山采莲、雪地战场、雪宫逃难的戏份,都要等到一个月之后,再去台岛著名的大雪山区域取景拍摄,在此之前,会返回港岛无线影城,拍宫廷戏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道具里有两只玉瓶子,上面是香香公主的绘像,不是真的想象画,而是拍下杨灵萱的两幅剧照,拓印上去,以取得栩栩如生的效果。这两幅照片,一幅就选了那个坐在花树下身上落着几枚缤纷花瓣、身周绕着几只蝴蝶的形象,另一幅则是穿着冬装在牧羊的剧照。

这两组相关镜头会以蒙太奇手法剪接,在乾隆拿着玉瓶迷醉欣赏的时候以臆想的方式来呈现。

因为使用相似场景的缘故,该是结尾故事的几段宫中戏被提前拍摄,分别是宫中见乾隆、宫中听琴、宫中见陈家洛和自杀传警讯。

和某些一套服装穿完整部戏的偷懒制作不同,这几段戏,杨灵萱又换上了另外一套衣服,也是白色,但不是夏天的纱装也不是冬天的绒装,而是春秋季节的服饰,贴身、高领、上身有银丝绣的小马甲,充满维吾尔的味道,有种低调的奢华,尽显公主风范。

第一幕第一个镜头,就是香香公主站在封闭得只剩很窄缝隙的宝月楼窗前,望向窗外酷似家乡的景致,默然哀立,眼中盛满了思念。

乾隆进来,跟她攀谈,她充耳不闻,乾隆想要靠近,她就亮出匕首。

其他版本的香香公主,在这个地方往往表现得柔弱中带着绝决,对乾隆很愤怒仇恨。杨灵萱却稍稍有些不同,她看起来冷漠而警惕,反倒仇恨的感觉不是那么强烈。

她认为,香香公主尽管仇恨乾隆,但她天性就不是个懂得仇视敌人的人,而且她心中还藏着希望,她知道陈家洛正在谋反,正在想办法推翻清王朝,因而她并不想这个时候真的自杀,拿着匕首以命威胁,只是她用来对付乾隆的策略,她对乾隆,带着鄙夷和不屑。

原作中对香香公主战乱失踪后的经历几乎只字未提,只说陈家洛得到消息的时候,她已经被兆惠将军押进皇宫献给了乾隆,成了乾隆的俘虏。

杨灵萱认为,这段具体的经过事实,应该是面临灭族之危,香香公主受雪宫里看到的那段故事影响,同意作为筹码进宫为妃,换取全族的活路,然而在获封香妃、住进宝月楼之后,乾隆却变卦,违反协约灭了她的族人父兄。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她后来指责乾隆反复小人不讲信用。

如果她不是自愿被送进皇宫,那就不好解释她身藏匕首的事,对待心存反抗的人,乾隆和他的手下不可能不防备她是否来当刺客,而且当时她的父兄族人肯定都还在,没有被灭掉。

从后面的结果来看,已经身在皇宫的香香公主居然还能保护自己清白,还能在消息闭塞的情形下看穿乾隆谎言,知道自己的族人已全部罹难,知道乾隆违约,她的聪明,可见一斑!

同样能说明她聪慧的,还有跟陈家洛还有双鹰做游戏的那段戏,她能哄得双鹰戾气尽消,岂是简单!这件事几乎可以跟小龙女遇老顽童的戏份相提并论。

大概只有陈家洛这个坠入爱河不自知的人,才会觉得她憨直可爱,觉得她天真烂漫。

单看后面她如何通过听琴和对话,三两下就看穿乾隆的杀心吧!还有想办法给陈家洛传警讯的经过,那么严密的防备,那么密不透风的守卫,她居然有巧妙的办法识穿阿訇的身份真假,还能想到那么绝的办法来保证消息传递,还有自杀的狠劲,她哪里天真烂漫?简直是聪明过人!

小说中最扯的一段,当属香香公主当使者前往兆惠军营送信时,一小兵为她受刑而死,转眼行刑者也跟着痛不欲生一幕,杨灵萱觉得,香香公主之所以捧着头颅垂泪,并非全出自善良同情,她应该是由此想到了清军无情,上位者跋扈,士卒的无力反抗,如同自己的族人,也抗不住清军的欺压践踏。

总而言之,杨灵萱给了香香公主一个新的灵魂,把香香公主的相关情节都做了个新的演绎,其实很多时候这种灵魂上的演绎,从剧情上看并不能看出区别来,但是从屏幕上看,观众所感受到的角色气质就整个不同了!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角色,不同的人来饰演,会给人不同感受的缘故。

自己的演绎能被认可么?自己能成功塑造经典么?杨灵萱也不知道。46